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毫无征兆被“视力杀手”盯上,58岁男子接受全国首针眼内注射新药治疗

发布时间:2024-03-26浏览:

眼睛像一台精密的相机,视网膜相当于相机的底片,底片若是出了问题,不论拍摄技巧多高,照片的清晰度也难以令人满意。视网膜这片眼底“视”界,被发现的就有数十种疾病,其中最常见的眼底疾病之一就是老年性黄斑变性。

据相关统计,我国大于50岁的人群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病率高达15.5%。58岁的周先生也是这个“大军中的一员”,作为家庭重要支柱,也是工作岗位一线的成员,面对可怕的眼病杀手,如何维持现有视力?

早在十多年前,抗新生血管眼内治疗就成为各大国内外指南治疗黄斑变性的一线治疗方式。近期,眼底病创新药物双特异性抗体法瑞西单抗在国内获批上市,中国眼底疾病治疗的双通路时代正式到来。

3月14日,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玻璃体视网膜科主任方肖云教授为周先生注射了国内首针法瑞西单抗。“相对于传统抗新生血管单通路治疗,这种新药具有双靶点双通路,实现内外双重消除渗漏,稳定血管。”

方肖云主任医师为周先生注射了国内首针法瑞西单抗



偶然发觉视力下降

竟患上致盲性眼病


老眼昏花,似乎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眼部衰老,事实上,许多视力下降背后隐藏着致盲的危机。

“近年来大家防盲意识高了,但基本认知还局限在白内障。”方肖云教授指出,以年龄增长为典型特征的眼病除了白内障还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门诊中冲着白内障手术而来却被诊断为黄斑变性等眼底疾病的患者不在少数。

遗憾的是,黄斑变性患者视力下降是一个慢性进展的过程,许多人在不知不觉间就迈入了“视力晚期”。相比而言,周先生算是幸运儿:半个多月前,远视眼镜不慎磨损,他前往眼镜店配镜,发现右眼矫正视力由一年多前的1.0直降到0.6,这让他不由警惕起来。

当地医院进行一番详细检查后,医生认为大概率是黄斑变性,但属于何种性质尚不明确。周先生本是医务工作者,他仔细回忆起此前的一次视力检查,医生曾提醒他右眼视力偏差,但这个重要信号被他忽视了。

没有视物模糊或变形,甚至没有眼疲劳,周先生虽百思不得其解,但考虑到对视力的巨大影响,决定前往国内知名的眼科单位——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探寻个究竟。

血流OCT检查影像显示,周先生右眼黄斑部有一处明显病变——新生血管渗漏。“这属于黄斑变性典型的影像特征,可以进行抗新生血管治疗。”眼底病门诊苏兆安主任医师仔细检查病人后给出诊断。

3月14日,方肖云教授为周先生注射了国内首针法瑞西单抗。


谨防视力杀手

保卫视力的最重要防线


作为应对大多数“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一线治疗,把抗新生血管药物注入玻璃体腔内安全、便捷,这一治疗方法早已得到行业内一直肯定,应用于眼底病临床已有十余年。在浙大二院眼科中心玻璃体视网膜科,每年有超万余次眼内注射治疗。

“眼内注射治疗后,药物发挥作用,从而抑制病变处新生血管的生长和渗漏。随着黄斑水肿消退,视力会有提升,但药效流逝后病变容易复发,所以必须定期随访,多次注射治疗。当然,也有少数患者确实存在对抗VEGF药物反应不佳或不敏感的情况。”方肖云教授介绍,以往的抗VEGF治疗单纯抑制抗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而法瑞西单抗除了能够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还能增加血管的稳定性,起了内外结合、双管齐下的作用。她对其作用机理做了个比喻:多类致病因素使得黄斑区缺氧,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异常生长,新药能够强效、特异性地同时结合并抑制Ang-2/VEGF-A两种途径,即抑制新生血管生长,促进其包裹,使血管稳定并能够持续为眼底供氧,相对而言,视力提升效果也将更明显。

多项全球III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约80%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在接受双通路药物法瑞西治疗后,其治疗间隔能延长至3~4个月,维持期长久。

对患者而言,时间就是视力,这种新药无疑提升了眼底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对于以往眼内注射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频率高的患者,我们也期待这类药物能够以更少的治疗次数实现稳定的疾病控制。”当天,65岁的谢先生也进行了新药的眼内注射,此前他曾接受过每月1次共10次常规抗VEGF治疗。方肖云教授表示,目前,法瑞西单抗适用于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患者,且治疗介入越早,视力保存的可能性越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 

浙ICP备2022000530号